(资料图)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翁山下,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是晋水的发源地,是王氏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是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
晋祠以晋水为线,围绕水利修筑,可以说晋祠的历史与晋水水利系统相辅相成。晋祠泉水的形成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的历史。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难老泉、鱼沼泉、善利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
晋祠水利是晋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水利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研究意义。晋祠水利文化遗产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并一直被使用至20世纪90年代。1994年因晋水彻底断流,晋祠水利文化遗产失去水源,转而依托人造水循环向旅游景观转型。作为能够沿用至今的古代水利系统工程,晋祠水利文化遗产作为水利文化遗产的一个典型,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值得深入研究。
晋祠水利文化遗产的选址受地缘因素和历史因素影响,建立在当地水环境,即晋水基础之上,范围包括以晋水流出后所分北河(智伯渠)、南河、中河、路堡河为中心,以及现已湮废的晋泽等湖泊在内的水环境系统。作为水利文化遗产,晋祠水利文化遗产同时属于灌溉工程、防洪工程、城市水利、园林工程,并在建设完善过程中,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价值展现在多个方面,除水利系统都具备的水文调节功能外,晋祠水利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军事、灌溉、宗教园林、经济四个方面,每种价值都随环境变动与历史发展发生改变。
2022年4月22日,从晋源区获悉,近年来,晋源区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手段修复水生态,使晋祠泉域地下水位连年回升,去年上升2.3米。根据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目前该区已正式启动晋祠泉复流工程,力争2025年前实现自然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