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在经历了三年疫情无法自由流动后,很多人回家的愿望就更加热切。伴随着新冠实行乙类乙管,春运抢票热潮再次出现,1月7日春运正式拉开帷幕后,在外打拼的游子陆续踏上回家路。
“麻烦大家排好队,不要拥挤,有秩序地安全进站,高高兴兴回家过年。”1月9日下午,在渭南北站进站口,当天班组负责人郭晨耐心提醒大家有序进站。
【资料图】
97年的郭晨2019年到渭南北站工作。“2020年疫情爆发,此后连续三年春运人数都不多,每天有一两千旅客都是多的,春运的繁忙基本没怎么感受过,看着车站稀稀拉拉的人流,我有时候会有种很强的失落感,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氛。”
郭晨告诉记者,今年预计将发送25万人,日均发送旅客6000人。“春运正式开启后,旅客人数也在逐天攀升,这几天平均每天能达到5000人次,随后的高峰期将会更多,相比较前两年,人气真的越来越旺了。看着这熙熙攘攘的旅客流,感觉年味也越来越浓了,虽然我们工作压力大一些,但心里真的很舒畅。”
柴靖是渭南北站副站长,当天她与另一名副站长值班。“春运开始了,今年又是疫情政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运,旅客人数非高峰的这几天都在五六千左右,春运期间本站办理客运业务的车辆也达到了123列,因此我们一直在进站口等关键部位值守,组织旅客排队进站,解答他们的疑问。疫情政策虽然调整了,但在防控方面也不敢放松,我们监督工作人员对探测仪等进行一客一消,不断提醒旅客规范佩戴口罩……我们把工作做细一点,就是希望每位旅客能平平安安、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
当记者问及春节能否和家人一起过年时,柴靖笑笑说她得值班,还说在铁路上工作的人都习惯了假日比平时更忙的状态。“虽然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但看着大家能回家和家人团聚,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一切努力也都是值得的。”
55岁的郭红卫是老铁路人,负责旅客出站查票、秩序维护等工作。疫情期间,要查验健康码行程码,工作比较繁琐而且生怕查验不清给渭南疫情防控带来压力,每天弦都绷得紧紧的。“现在好了,政策放开了,不用查验旅客核酸等情况了,心理压力还是小了不少。”
疫情防控方面的压力小一点了,但老郭说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旅客人数急剧增加,维持秩序及接受各种问询工作量又大了。但他说熙熙攘攘才应该是铁路部门的常态,看着多有烟火气。但郭红卫最近也有烦恼,因为工作原因他接触的人比较复杂,被家人定位成了“高危人群”,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见小孙子了。“希望疫情尽快彻底结束,让团聚成为每个家庭的生活常态。”他笑笑说。
95年的客运员宋昭昭与另外一名客运员在3站台组织旅客乘降,维护站台秩序,预防和处理应急事件,为需要帮助的旅客提供相关服务,还得利用工作间隙,收拾站台卫生。见到宋昭昭时,不同方向的两列列车即将进站,他和另一名同事边跑边拿着喇叭扯着嗓子一遍遍提醒旅客行走或站立在站台黄线以内,看清楚自己所买的车次和车厢号,以免坐错车。从喇叭中传出的声音,有着明显的沙哑。
“不好意思刚才列车进站我得盯着站台旅客,还得接车。刚才两列不同方向的列车同时进站,其中一列还是重联列车(两列独立列车相连),虽然站台广播有提醒,旅客到站台我也提醒,但有些旅客不大注意听,所以我得比平时注意力更加集中,确保旅客不坐错车,不走错车厢。”宋昭昭腼腆一笑对刚才拒绝采访表示歉意。
他告诉记者,今年是他在铁路部门经历的第六个春运,今年旅客人数明显增加了很多,每趟列车上下车平均都在四五百人,再加上车次也多,一天基本没时间下去休息会,就连吃饭也是换着来。再加上站台上早晚温度很低,裹着厚厚的大衣也还是冷。“这是我的工作,忙碌和寒冷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没啥。”
陪同记者采访的毛朝英2011年到铁路部门工作以来,和同为铁路职工的爱人一起过年的次数只有一两次,陪两个孩子的次数也屈指可数。“有一次大儿子在学校生病了,我因为在安检岗位不能带手机,没及时接到老师电话,等两个多小时回过去后被老师狠狠说了一顿。但铁路人可能都是这样,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理解我们吧。”说及此,她眼里不禁噙着泪花。
今年春节,毛朝英说她除夕及初一初二都要值班,爱人也值班,所以两口子又都不能陪老人和两个孩子过年了。“没有办法,我们铁路人只能用自家的无法团圆换取万家团圆,只有我用心再用心,旅客的回家路才能更舒心温暖。”
春运,是一场异乡游子回家的旅程,也是辛苦劳作一年后最期待的一次奔波。而在大家顺利踏上回家路的背后,是铁路、公路等部门职工的全心付出,正是因为有他们,大家才有了一个平安有序温馨的出行环境。是他们,温暖了大家的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