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翁山下,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是晋水的发源地,是王氏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是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
晋祠以晋水为线,围绕水利修筑,可以说晋祠的历史与晋水水利系统相辅相成。晋祠泉水的形成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的历史。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难老泉、鱼沼泉、善利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晋祠水利是晋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水利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研究意义。晋祠水利文化遗产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并一直被使用至20世纪90年代。1994年因晋水彻底断流,晋祠水利文化遗产失去水源,转而依托人造水循环向旅游景观转型。作为能够沿用至今的古代水利系统工程,晋祠水利文化遗产作为水利文化遗产的一个典型,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值得深入研究。
晋祠水利文化遗产的选址受地缘因素和历史因素影响,建立在当地水环境,即晋水基础之上,范围包括以晋水流出后所分北河(智伯渠)、南河、中河、路堡河为中心,以及现已湮废的晋泽等湖泊在内的水环境系统。作为水利文化遗产,晋祠水利文化遗产同时属于灌溉工程、防洪工程、城市水利、园林工程,并在建设完善过程中,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价值展现在多个方面,除水利系统都具备的水文调节功能外,晋祠水利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军事、灌溉、宗教园林、经济四个方面,每种价值都随环境变动与历史发展发生改变。
2022年4月22日,从晋源区获悉,近年来,晋源区通过关停煤矿企业,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手段修复水生态,使晋祠泉域地下水位连年回升,去年上升2.3米。根据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目前该区已正式启动晋祠泉复流工程,力争2025年前实现自然复流。
汾水赋
天堆云锦,地设河川。
西行入黄,终归碧渊。
深谷幽幽,叠峦参差蜿蜒;
陡岸苍苍,波涛湍急回旋。
源苍黛而贯沃野,连城镇而入晋南。
壮哉汾水!
出宁武,穿太原;畅汾阳,奔晋边。
曲曲折折,绵延迢递千里;
浩浩荡荡,叙写沧桑千年。
折不变其范,直不脱其沿,
曲不弃其滩,弯不离其源。
珠不倒溅,滴不回穿。
跨六市,过千村,兜兜转转;
哺百草,乳苗禾,散散漫漫。
润百县,泽万民,直直弯弯;
经并州,跨晋中,徙徙迁迁。
七百里汾水河,山水相伴;
五千年古唐国,历史绵延。
纳涓涓细流兮碧波西去,
护佑三晋民安;
积悠悠岁月兮山水相环,
装扮表里河山。
承载炎黄文脉,千秋颂赞;
彰显中华文明,百代相传。
雄哉汾水!
台骀宣汾,雨雪风霜,力克时坚。
千里汾河沃于野,融融大河得通贯。
大禹治水,春秋冬夏,千辛万难。
三过家门而不入,殷殷心切除水患。
窦大夫拓渠为公,黎庶欢颜;
孔夫子鲁阳比烈,回车怅然。
泛舟之役,浩荡千船,
粮粟入晋度荒年;
汾阴闻喜,捷报来传,
秋风吹开白云天。
李世民为成霸业,沿汾河攻取长安;
赵匡胤统一华夏,灭北汉收复太原。
元好问汾河长叹,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不离不散?
傅青主两岸奔走,
数十年,力抗清廷,
民族气节高远,称颂称赞!
王维醉景,新雨后观澜苍山;
杜牧尚饮,杏花村牧童指点。
今朝汾水,碧水蓝天。
百桥飞架,两岸通连。
聚万溪而成一贯,汇一河而泽百县。
滋膏腴之地雄山,润绿色之粮平川。
滔滔母亲河,流载岁月留诗篇。
浩浩汾河水,焕发青春绽笑颜。
流岁千载,汾水行地日月换;
河名远古,三晋文明播久远。
清徐醋乡,非遗传承千年,
登陈醋行业之巅;
汾阳酒都,清香之祖根源,
获金奖万国博览。
伟哉汾水!
管涔山下水微澜,三晋大地舞彩练。
历高山峡谷而不返,穿泽地沙滩而绵延。
揽四野禾青而唯念,望九霄气清而朗天。
沧海桑田,黄金岁月流连;
星移斗转,绚丽华章拨弹。
广袤阡陌,雪浪之花频飞溅;
富庶之地,菽麦之香寓丰年。
往昔,水运古木至长安;
今朝,彩虹飞架通两岸。
纳百川入其怀,
唐风晋韵,历代承传;
择千流归一章,
表里山河,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