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普通而神奇的村子。
几百年来,这里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其他村庄并无不同。不过,同样在这里,相传曾有十人同年赴考,九人考中贡生,就连挑担的农夫同样高中,“九人十贡”的美誉因此声名远播。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孕育良才的宝地,并非诞生于人文荟萃的书香翰墨之乡,反倒坐落在不起眼的大山之间。
“先祖杭州来,十人九贡生;仁山育贵子,险瀑孕奇才。”在丽水景宁的高演村,流传至今的《高演题记》,诠释了这个古村落不平凡的前世今生。
(资料图片)
俯瞰景宁高演村
奇岭风物带烟霞,曲水湾环绕郭斜,参天乔木藏村古,翠绿枯藤映山涯。从景宁畲族自治县出发,向行驶西南35公里,便在梧桐乡近800米的高山之中,发现了这一片秘境:高处俯瞰,整个村庄四面环山,中间平坦,好像一朵在群山之间绽放的莲花。村中流水自南向北,柳杉、松树等参天古木包围着水口,村中环顾,江浅清见石,山环高入天。飞凤山、神仙舰、高演际等景观交相辉映,回龙楼桥、环胜楼桥、清风楼桥三座廊桥横架村中。多重自然景观交相呼应,构成一副绝美的山水画。
或许是因为地处崇山峻岭间,高演村还有另一个名字——高远村。村庄山高路远,峰陡崖峭势欲倾,野迥迳微朝露寒,民间因此戏称“高演米老(篓)穴,有进无出”。如此说来,“高远”之名倒也名副其实。
村子的故事,自然也离不开这高山秀水。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环胜桥、清风桥,建于嘉庆年间的迥龙桥……映入眼帘的古迹,彰显着悠久的历史底蕴。相传高演村历史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不过真正建村却源于明代永乐年间。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仅8岁的任纪(高演任姓一世祖)因父亲亡故,随母回高演村谋生。
图为村中的老屋
说来也巧,任纪常常沿鹤溪来舅舅家放牛。因上湖盆地地气温暖,每逢放牛的时候,牛儿总喜欢在此停留。“此地乃福泽兴旺之地!”路过的风水先生时常感叹。深信不疑的任纪便开田掘水,落户于此。至今近600年,已繁衍至22代。
绵长的历史并非平淡无奇,也同样镌刻下许多高光时刻。
“此根无情竹,打你书不熟;若为儿心痛,莫送此来读。”就像高演村中一首名为《无情竹》的词中所写,面临着严苛的自然环境,这里最不缺的却是奋斗。
虽地处深山,高演村却从来不缺人才。数百年来村里群星璀璨,自乾隆至光绪年间,高演村科名逾百人,其中贡生34人,进士8人。时至今日,散落村中的30多对进士、贡生等“功名旗杆”依旧随处可见,旗杆夹石板上的侧面有主人姓名、功名、年代等信息,让村里的耕读文化代代相传。
图为村中的清风桥
古语有云“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在高演村,耕读为立身之本、保家之基。历来重视耕读的村民将务农与读书结合起来,既不忘农作物生产,又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形成了悠久的耕读文化。如今,在乡贤的帮助下,村里成立了“崇学向善”基金会,表彰梧桐籍品学兼优的学子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读书是为了走出深山,但山村自身的发展转型同时是难题。
山川茂林,既能让人拥抱“桃花源”,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成为村子发展产业的最大阻碍。村民人均山林面积有18亩,人均耕地面积却仅有8分……上世纪70年代以前,村里山林荒寂贫瘠、道路崎岖困难、粮食产出难以为继,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村民,走不出大山,天天为日子发愁。
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村里走出了无数学子精英,自然环境的挑战如何克服?还要靠这股刻入村中的精神气质。
多年前,在村干部带领下,村民发挥药材适生区的优势,开山种药,迈出了致富的第一步。后来,靠着村集体对光伏产业的投资,每年同样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如今,村里的农家乐也发展了起来。
“只要敢闯敢干,没有不可能。”高演村的任周富和任林梅夫妇,多年前辞去县城的工作。如今,回村的他们承包了村里和村民的山地,种植黄精不说,还开起了“紫气东来”农家乐。“好几套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民宿里,还能吃到自家种的菜呢。”任林梅说,几年下来,收入增加了,当初扎根家乡、带动发展的心愿也正在实现。
说起这里,如今村庄的名字又在冥冥之中,饱含着深意。据说,农闲季节,村里会在山坡上搭台,请戏班唱戏,故名高演。穿过时间的卷轴,从“高远”到“高演”,这里静静讲述着村庄变迁、百姓安居的奋斗故事。
“神农采药地,春来百草发。耕读以明道,千古传佳话。”这首诗用来形容历史中走来的高演村,恰如其分。良药、良才和村中绵延至今的精神气质,在未来,还将演绎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