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健康报记者曹聪通讯员刘新
每年世界上共有超过25万名儿童被诊断患癌,约9万名儿童死于癌症。在我国,每年新增3~4万名儿童恶性肿瘤患者,约占整个癌症人群的百分之二,肿瘤也已成为儿童病亡的头号死因。作为国家肿瘤区域诊疗中心,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了大量华中地区的儿童癌症患者。在该院骨软组织肿瘤科收治的患者中约20%为儿童,而对于骨肿瘤儿童来说,肿瘤化疗时的饮食情况、药物剂量、药物反应观察等是医护关注的重点,手术创伤大,术前准备细节多,术后疼痛管理、睡眠管理、功能锻炼、并发症监测更是护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心理干预有侧重
(相关资料图)
孩子们在无忧无虑的年龄身患重病,要在医院度过漫长的治疗时光,这对患儿和家庭来说都是极其不幸的。身体上的病痛、离群的孤独,让这些孩子更需要关爱,有效的人文关怀可改善患儿焦虑、抑郁及痛苦等不良情绪,对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提升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等都有较明显的作用。而对于不同年龄段患儿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3岁以下患儿常常采用触摸、安抚等接触性语言干预。
对于3~6岁患儿可通过语言进行心理干预,转移其注意力,鼓励自我照顾。
对于6~12岁的患者可采用激励、引导等措施干预,增强患儿的信任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对于12~15岁的患者而言,护士要了解其顾虑、担忧的个性特征,简要讲解疾病知识和治疗的重要性,保护其隐私,增强患儿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由于16岁~18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逐步走向成人化的过渡时期,个性逐渐形成。因此这个阶段要了解患者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行为情绪化、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等,护理过程中就需要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
掌握患者心理能很好建立沟通桥梁
在骨肿瘤病房,心理治疗师利用绘画心理学技术很好的和孩子建立起了畅通沟通的桥梁。绘画心理可以帮助儿童释放情绪、管理情绪、发现自我、建设自我。图像是视觉中看到的内容,臆像是图像加入人的主观后变成自己内在的图像,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把内在东西提取出来的过程就是对潜意识进行疗愈的过程。
在绘画治疗活动中,治疗师让用孩子一个动物来代表自己的自画像中,患者画的小猫(只呈现一个脸部的“我”)反映了孩子对自己身体的不接纳或者之前自我接纳度低,并且对疾病这件事不接纳,绝望大于希望。此时的治疗师是帮助孩子寻找资源的,找到自己内心的支持和来自家人的关爱。
14岁的男孩通过一副水彩画呈现自己的状态,上面的蓝色代表内心的忧郁,通过不断的涂抹,情绪逐渐稳定,愿意融入团体,下面的枝丫上开出的红花象征着希望。在肿瘤心理护理过程中,通过得当的方法,孩子们只要动笔画、张嘴说,疗愈就发生了,从心理学讲“呈现即疗愈”,尤其是绘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孩子的无声中,情绪自然的流露,是对生病中孩子最好的保护。
由于抗肿瘤药物的应用,骨肿瘤患儿也变成了大家眼中的“小光头”,他们不敢面对父母和周围的孩子,有的小朋友甚至睡觉时也不愿意去掉帽子,看着孩子圆圆脑袋下囧囧有神的大眼睛和越发显白的小脸儿,不禁让人心生爱怜。而在科室举办的“爱心还你美丽”的假发捐赠活动中,孩子们也感受到来自医院和社会的支持和关爱,“小光头”收到了一顶顶社会爱心人士为孩子量身定制的漂亮头发。当孩子把假发戴在头上,手里拿着对方赠送的小礼物,读着爱心人士寄来的贺卡,能感受到孩子被爱包围的的获得感和幸福感。